發(fā)布時間:2020-11-09
2020年1月20日,是陶勇的至暗時刻。
那天,他照例在北京朝陽醫(yī)院門診703診室出診,隱約看到一個人徑直走向他身后,緊接著,他感覺后腦遭到狠狠一擊,整個腦袋磕到辦公桌上。
他被患者襲擊了。
陶勇頭上被砍了三刀,左胳膊、右胳膊前臂、左手的掌中以及背后都有多處骨折,還有神經(jīng)、肌肉、血管的斷裂,失血1500ml…兩周后,才得以脫離生命危險。
這場震驚全國的傷醫(yī)事件,牽動著無數(shù)人的心。14天后,陶勇創(chuàng)作并朗誦了一首詩《心中的夢》,沒有呼天搶地,沒有心灰意冷。從鬼門關(guān)逃出的他,心里還是掛念著病人。他溫柔地說:“我把光明捧在手中,照亮每?個人的臉龐。”
有時治愈,常常幫助,總是安慰
這是陶勇在事發(fā)前發(fā)的微博,回應(yīng)一位向他致謝的患者。對于患者,他從不吝嗇自己的幫助。免掛號費、墊錢這種事情,陶勇做過很多。流傳最廣的一張截圖,患者經(jīng)濟困難,只能拿出治療一只眼睛的錢,陶勇把他勸回來,自己墊了幾萬塊。“總能不眼睜睜看著他瞎。”
近日,陶勇在接受采訪時,分享了王阿婆的故事。
2009年,陶勇跟著醫(yī)療隊去江西做義診,遇到了王阿婆,改變了他的醫(yī)生生涯。
王阿婆是個孤寡老人,駝背特別嚴(yán)重,幾乎90度了。更可怕的是,她的腹部上長了一個大腫瘤,阿婆剩下的時間已經(jīng)不多了。
對于這樣一個生命垂危的患者,而且還是在火車上這么艱苦的環(huán)境,一般情況下是不會給他動手術(shù)的。但王阿婆的一句話讓陶勇改變了主意。
“我想親手給自己做一件壽衣。”阿婆用方言告訴他。同為江西人的陶勇,一下就明白了。江西有個風(fēng)俗,老人在世的時候,要親手給自己做一件壽衣,這樣去了那邊,才能見到她的親人。
這個理由陶勇完全沒辦法拒絕,阿婆已經(jīng)在黑暗中孤獨的過了這么多年,這是她臨終前最后一個心愿。最終他排除萬難,墊了三床被子,站著給阿婆做了手術(shù),讓她恢復(fù)了0.6的視力。
阿婆一周后去世了,她穿著自己親手做的壽衣,口袋里放著兒子和丈夫的黑白照片。阿婆請聯(lián)絡(luò)員告訴陶勇:“這些年我什么也看不見,在黑暗中很孤獨,很想回家,謝謝你幫我找到回家的路。”
相比于仇恨,我更愿意記住善意與感動
陶勇說:傷我的是患者,救我的也是患者。相比于仇恨,他更愿意記住患者給與他的善意與感動。
事發(fā)后無數(shù)患者發(fā)來的祝福,樓道里堆滿的鮮花,寫滿了真摯的卡片…
陶勇被砍后,沒有哭過,但是上個月,他卻忍不住哭了。
上個月有個河南的患者朋友過來看他,這位患者因為兒子的眼睛問題,已經(jīng)和陶勇相處十多年了,他見到陶勇的時候就哭了,他說,我這輩子就哭過兩次,一次是因為孩子的眼睛,還有一次是因為你被砍。
陶勇聽到也繃不住了,“一個在北京漂泊這么多年,經(jīng)濟狀況不好,孩子又得了病,未來沒有著落的人,心里頭有你,像自己孩子一樣被惦記。那時候我覺得,當(dāng)大夫是值得的。”
我想通過《目光》,把希望和善良帶給所有人
“我并不希望我受傷這件事被太多人關(guān)注,在我眼里,每天都有那么多人在生死邊緣掙扎,相比起來,我和他們并無二致。”
因為想讓更多的人看到人性的善意,讓對生活迷茫的人重拾信心,讓醫(yī)學(xué)從業(yè)者堅定自己的夢想,陶勇決定寫下他的第一本書——《目光》。
書中,他探討了關(guān)于善惡、理想、名利、孤獨、生死、自我的課題,不僅記錄了日常生活的點滴,更展現(xiàn)了他從醫(yī)20多年,接觸了形形色色的患者,從他們身上吸收的能量。他在書的封面寫道:世界如此美好,值得我走這一遭。
把新書取名為《目光》,陶勇解釋說有兩層含義:一是因為我本身是眼科醫(yī)生,目光是我接觸最多的東西。其次,目光即眼神,它里面可以承載太多,我們的喜怒哀樂,都能在目光中探尋到。“我想通過《目光》,把希望和善良帶給所有的人。”
這次,陶勇帶著他的有聲書《目光》入駐荔枝啦,他相信,文字可以治愈很多人,聲音同樣可以。
陶勇第一次聽,都有點恍惚是不是自己的書。“給我聽哭了。”有網(wǎng)友留言:氛圍感超強,配上音樂,特別有畫面感。太好哭了。
掃描圖中二維碼直接收聽,聆聽陶勇醫(yī)生分享人生的沉思與感悟。